心理学堂
心理学堂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我应该找谁?


因为本、硕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加之有短暂的留学经历,所以常有朋友让我推荐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而我经常被问的问题是: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我应该找谁?


这次就打算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国内,我们最简单粗暴来划分这四者的标准是:处方权和诊断权。


这里暂时能明确说明的,


就是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也不能做诊断;


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具备处方权和诊断权;


心理治疗师可以算是心理咨询师到心理医生的中间阶段,或许有医学背景和知识,但单纯的心理治疗师,同样不具备处方权和诊断权。

  


我们通常把这四者的界限划得非常清晰,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真正的区别是什么,可能很多从业者也说不太清楚。


今天,结合我在国内外的一些经历,简单说说这四者之间的差异,既是对这几年对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了解和思考做个小结,也为大家在寻求心理援助的时候做个参考。



首先,聊聊在英国时,我所接触过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我的大学有一个心理咨询中心,除此之外,还有类似于社区诊所的地方。了解过留学的人可能都知道,在英国不是生命危险hospital都懒得理你。


我之前有个泰国舍友,人很好的,偶尔给我们做饭,平时就在体育馆义务教泰拳。有次他提起自己最近在做心理咨询(按照国内的说法这个就是counselling),因为觉得最近很容易发脾气。


早期的时候,国内心理咨询师为了让大家不把心理问题妖魔化,经常说的一些故事确实是真的,比如演讲前紧张等等都可以去做心理咨询。



第二个是社区诊所。其实在国外读书压力是很大的,我认识的蛮多留学生(不是70%、80%的多,是比想象中的多)是在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比如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等),甚至比起咨询有些会优先选择服药(觉得咨询的见效时间太久)。


在英国看心理障碍(比如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先在诊所预约挂号,然后和医生说明最近的情况,医生会给你一个表格,大概就是抑郁或焦虑的自测量表,要你回去填写,预约下两周再来复诊(第一次是不会用药的),同时给你一张纸条,上面会写有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一些有资质的机构的预约心理咨询方式(会写明是否需要付费),还有一些求助电话,比如24h自杀热线等等。


两周后复诊,医生会和你沟通是否有进行咨询、咨询是否有效,是否决定用药。如果你决定用药,会告诉你,开始服用药物之后,必须坚持半年不可断药,服用药物开始的一周内可能会有些不良反应,比如恶心、晕眩等等都是正常现象,适应后就好了;药物见效也需要一两周时间。


最后,你就可以去旁边的boots(对,就是那个boots!)领你的处方药了。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药物其实价格并不高,而对于处方药,boots会用一个非常隐秘的小袋子拿给你,确保隐私。



看完这个流程,是不是感觉看心理医生就和看普通医生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确实就没有什么区别。但要注意国情的差异,外国人、至少英国人是极少看病、吃药的,感冒、发烧什么的根本不能阻挡他们作s的步伐。因此,医生强调需要服药半年,已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下篇可以简单说说我从精神科医生那儿旁敲侧击了解到的一些诊断和开药依据,以及精神科住院的情况,相信大家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大部分情绪困扰和情绪障碍。



我们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有了个初步的概念和理解后;接着,继续说,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这些叫法的演变历史。


其实最早是没有心理咨询这个概念的,只有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也就是精神分析流派、认知行为流派和药物治疗。


众所周知,精神分析被诟病的一个原因就是理论是从病人身上来的;行为主义流派就更好玩了,巴甫洛夫本来就是个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的生物学家。


那心理咨询(counselling)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来的呢?罗杰斯是个心理学家(psychologist),但他并不认可精分,因为他觉得精神分析的疗法对来访者的伤害很大,于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的理论体系——人本主义(personcentred)。


但这个体系不受心理治疗的认可——这就有点像现在很多精神科医生觉得心理咨询那一套根本就不靠谱一样——所以学人本的咨询师们长期拿不到治疗师的执业资格证。


罗杰斯抗争了很久,最终另辟蹊跷,说不做治疗了,改做心理咨询(counselling)。因此,如果非要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什么区别,从根源上来说就是流派不同。



而为什么这几年在话语权上,都比较倾向于: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呢?这就不得不说心理学在神经科学这一块的发展。


在我读的研究生院校,心理学是有两个相关学院的,一个是psychology,一个是applied psychology。


一开始我也没有细研究中间的差异,觉得应该就和国内的研究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没太大区别,不过一个是搞研究、一个是搞实践——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完全正确。


国外的研究生,除了少部分明确说明是应用型的专业外,大部分都是博士预备课程,也就是选择了读研那一刻,就选择做研究。


而在psychology学院,可能更多会接触到“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而在applied psychology学院,更多接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上“可能”,是因为还有选修)。


在psychology学院,一定会学几种前沿的研究方法,简单提几个国内也特别热门的:眼动、脑电、fMRI。其中要数脑电和fMRI甚嚣尘上,能有设备的学校都很稀罕,而这些设备就是用于研究神经科学。



可是,最早关于脑与心理有关的研究,是脑科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发现的。这些仪器的使用,医学生远比心理学学生要熟练地多。


早几年,就已经开始在联合使用脑电与fMRI做医学研究,以规避两者的缺点,利用二者的优点。


心理学一直在追求科学,根源在于西方文化对于science的追求——心理学始终是舶来品。


英国的高校非常推崇science,每一门学科都恨不得挂上science的名号,所以仪器、设备对心理、行为等的量化就成了科学的象征。


当神经科学成为主流,脑与心理的结合也就顺理成章,医学出身自然比心理学出身要更吃香。


这就是心理学一直以来非常有趣的矛盾。曾经我们在心理与行为上闹得不可开交,现在我们继续在心理与神经上闹得不可开交。


所以,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 / 精神科医生的区别是啥——就自己感受吧。



作为一个留学生(这是一个我非常尊敬的有近30年从业经验的精神科医生不断提醒我的),我得说,我是崇尚科学的。


我认可部分的“心理问题”其实是“生理问题”。如果遇到当事人出现无法自控的情况,我会建议其与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沟通,并且在未得医生许可前,不予以其他建议,要求来访者谨遵医嘱;如果遇到当事人可以自控的情况,我会尽绵薄之力。



ref:

1、部分故事听于我的师姐,麦琳琳,一个心理咨询专业毕业的英国硕士。

2、图片网络。


来源:伽蓝行迹

愿你心中有梦,眼中有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