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演实录|心境障碍——药物与心理治疗的联合
张宁教授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世界认知行为治疗联合会执行委员,亚洲认知行为治疗协会主席,是心理问题治疗领域的专家。
非常高兴来到南大,跟大家分享我临床工作的一些体会和经验。我常常说,如果我取得了一点成绩,是我的病人让我有机会去获得的,那么我有责任和义务回报社会,向社会宣传和介绍这个领域的一些基本常识。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双相障碍疾病,包括抑郁和躁狂的特点和治疗,二是讲心理健康维护的一些要点。
首先讲心境障碍的概念。我们日常处在一种波动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有些起伏、或喜或悲的情绪状态,但是如果像这样:
出现明显超出一定范围的较大波动,就是双相障碍或心境障碍,其中超出的部分叫躁狂,低于的部分叫抑郁。有些人可能是单纯的抑郁,有些人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当然,我们都可能有感觉消极或悲观的时候,或者我获得了好消息后非常兴奋、手舞足蹈,算不算抑郁症或躁狂症呢?其实,每个人都体会过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但只要它们不持续存在而且能够缓解,不是莫名其妙又不是不能摆脱,就不能称之为症状。
双相障碍常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就是抑郁。
抑郁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情绪的低落,二是兴趣的丧失,这两个症状都很重要,只有同时具备,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但不是有了这些症状就是抑郁症,它们还要持续一定的时间,至少半个月。
抑郁症的表现是由一系列的持续症状构成的,除了刚才的两种典型症状之外,还包括自我评价下降,反应速度减慢,动作减慢,自责自罪,有自伤和自杀的意念,睡眠改变。其中,睡眠改变以早醒为主,大多数年轻人应该都不够睡,但抑郁症患者有可能三四点钟就醒了。也可能是入睡困难,辗转反侧。自伤、自杀的意念问题会比较麻烦,因为大概有六分之一的患者最终选择自杀身亡,所以抑郁症严重的时候一定要接受系统的药物治疗。
持续两周是最低要求,如果两三天就缓解了,最多是抑郁情绪或者抑郁症状。就像仅仅发热不代表你一定是新冠肺炎患者,有抑郁情绪也不代表你一定有抑郁症,我们不应把症状当作疾病来看待。但是如果持续两周以上,而且不能缓解、莫名其妙,它可能就是抑郁症,我们就要认真对待。
还有轻中重的问题。相对轻就是症状少,问题比较简单;严重的时候几乎每条症状都有,出现明显的阻滞、话少、活动减少、自责、自罪、早醒、晨重夕轻。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是轻度或中度的抑郁症,我们可以以单独的心理治疗为主;如果是重度的,一定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这是建立在医生对病情程度的准确评估基础上的。
现在对抑郁症的诊断、治疗、缓解都基本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患者能不能主动寻求医疗帮助或者心理帮助,能不能按照医生的嘱咐去执行治疗要求?抑郁症的治疗时间要求至少六个月,治疗两个月后就觉得好了、不需要治疗了,其实是不对的。就像我们的皮肤受伤之后会结痂,过了一两天不疼不痒,但你把那个痂撕掉皮肤还是破的,等三五天后它自己掉完,你会发现那个地方的皮肤有些不一样,颜色略浅、发白,只有完全长好以后才算完成修复。所以疾病的治疗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因,由遗传而来,组成基因型,然后基因表达会形成一个细胞、汇成一个躯体,这叫生物学表型。生物学表型为我们的思维、情感、体验、行为提供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各种言行举止,这叫行为表型。我们看到的抑郁症是行为表型的动作。抑郁症的问题可能出在生物学表型,也可能出在基因型上,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这个抑郁症。
我们在生活中会遭遇到各种刺激、干扰或重大创伤,可能承受不住而出现各种问题,但我们不认为抑郁症是受刺激而引发的。大家应该知道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就明显跟生活事件有关联,但抑郁症大多数都不是,其首次发作可能由于不同程度的生活事件,但第二次、第三次的复发,生活事件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要觉得受刺激影响就必须了解受什么刺激了,也许对你来说极小的事情,对他来说也是天大的事情,照样会引起他疾病的发作和复发,所以不要去追究他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治疗,但目前还不能从基因这个层面去做,因为我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还没有那么确切,没办法通过基因治疗来达到改变、调控基因。但我们可以在生物学表型这个环节,用药物弥补某些薄弱或者出问题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用心理治疗让行为表型变得更加完善,学会自我保护或者化解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药物和心理两个方面去共同治疗。
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包括这四个维度:情绪、思维、行为和躯体。情绪是低落的,思维是缓慢的、消极的,行为是减少的,或者是焦虑的、六神无主的,躯体就是各种地方莫名的不舒服。有些人以躯体表现为主,所以可能去各个医院各个科室去求治,他觉得躯体表现才是疾病,却不觉得情绪问题是一个问题。
最近二三十年来,我们对整个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大幅度提高,但问题也在逐渐增加。我不认为是现代节奏加快导致了现在的疾病增加,其实从整个历史来看,患病率并没有急剧增加,只是过去没有被检出,过去不知道、不认为情绪不好是一种疾病,可能会叫老师、支部书记给你做个思想工作,或者叫你父母带回去做做教育就好了。其实这不是通过思想工作或者教育就可以解决的,这是疾病,是精神性的障碍,就需要医学和心理介入的方式来解决。
抑郁症患者从正常状况进入疾病状态,经过治疗以后慢慢缓解,然后逐渐达到恢复状态,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有各种治疗方法,但如果持续时间不够长,就有可能复发。
我们曾经对所谓“治好”的患者回访,发现他们在出院半年以后,各种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才逐渐恢复。换言之,症状消失不同步于功能恢复。在治疗过程中,功能恢复滞后于症状缓解,所以一定要维持足够的治疗时间。例如,如果把“感冒”定义为发热、打喷嚏和流眼泪,大概两三天就会好,但感冒的所有病程会持续三到五天,在后面没有发热、打喷嚏和流眼泪的两三天,依然没有摆脱虚弱的疾病状态。类似于此,患者是否得到真正的治疗,取决于他功能是否得到恢复,而不仅是症状是否消失,症状消失只是为后面持续的功能恢复提供基础。
治疗的目标就是要恢复角色功能,治到跟原来一样,当然,更好的是比原来更好。有可能以前有问题我没了解,现在发现并解决了薄弱环节,以后社会适应能力就更高了。
如果有条件,应该将药物治疗要跟心理治疗结合,那样可以让功能恢复得更快、更彻底。假如病得比较严重,就需要住院或者门诊的服药治疗,但缓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建议患者接受持续的心理治疗,而不再单纯只靠药物。也有些人本身比较脆弱或存在一些易感因素,对外界事物有容易放大的风险,因此需要持续的心理干预,以避免将来问题的复发。
双相障碍的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躁狂,躁狂表现为情绪的明显高涨,兴高采烈,容易激惹,行为准则和习惯一改以往而且持续存在。对个体来说,这种情况持续至少一星期以上,但也有少数严重病患需要立刻住院,三五天就可以下诊断的。躁狂会促使我们变得胆子特别大,无所顾及,可能会冒险、做错事、讲话很随意,这样其实对周围人的伤害很大。对抑郁症来说,患者自己更痛苦;但对于躁狂患者来说,家属可能更担心,他却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觉得“我挺好,我从来没这么聪明过,我从来没有反应这么快过”。
躁狂还包括有其他症状,活动增加,言语增加,做事轻率,不顾后果,所有的欲望都在增加,睡眠需要减少等,这些症状如果持续一定时间——至少持续一周以上,我们就称其可能出现了躁狂状态。
双相障碍的治疗
双相患者中,有的人是单纯的抑郁,有的人是抑郁和兴奋交替。不管怎样,单纯的抑郁可能仅是行为表型出问题,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但双相患者的生物学表型问题更明显,一定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双相障碍的治疗,首先是早发现。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到过去患者有过的行为经历,忽略掉其早年的体验,他就可能不会被诊断为双相。单纯的抑郁很痛苦,抑郁症患者就会去医院寻求帮助,但作为双相患者,接受单纯的抗抑郁治疗会带来转躁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病情的波动。
其次,还要去识别其干扰源,找到哪些问题对患者影响比较大,把它们处理掉、避免掉。当然不可能避免所有问题,因此对于有些事情,我们就需要增强自我抵抗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对外界压力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遇到一些不好的消息说“不会吧”,就是否认,用以杜绝或者屏蔽消极事件对自己的影响,还有升华、奋发努力、阿Q精神、酸葡萄主义等,都是常用的防御机制,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带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年轻的时候,我们会不断地增强自我抵抗能力,到成年以后,那些方法就慢慢固定下来了,但这不代表我们的抵抗能力会越来越强,自我心理建设还是需要不断进行的。
双相障碍治疗应该以心境稳定剂为主,包括碳酸锂,硫酸盐。在心境稳定剂治疗基础之上,如果有抑郁,我们可以考虑合并用抗抑郁药;如果有躁狂或者出现很明显的行为问题、睡眠问题,我们可能会用一点点像喹硫平、奥氮平这样的药帮助镇静,这就是药物治疗。
双相障碍的治疗原则也一样,需要巩固,治疗时间至少要维持到两三年不再发作。双相最大的问题就是波动,波动是最麻烦的。
如果是体会过躁狂的双相患者,他在抑郁的情况下对正常心境的机械理解是提高的。或者说,我们治到了正常心境的水平,他也不认为自己缓解了。对于双相障碍的心理治疗也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无论是抑郁还是双相,只要在严密的监督之下贯彻治疗,绝大多数的时候都可以控制好。但是双相障碍的依从性比较糟糕,因为双相患者在体验过兴奋之后,其抑郁程度可能会更重,因为反差更大,所以双相患者自杀的可能性比一般抑郁症患者还要大。不过双相抑郁跟抑郁症也有部分类似,也存在低自尊、神经回避、依附他人、消极判断等情况。
双相患者应该做什么?
双相患者首先要做的是,尽可能保持生活节律的稳定,避免明显的节律紊乱,比如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很多学生都有过晚上学习到很晚,白天睡得很多的经历,这不是完全不可以,但这种节律紊乱会影响我们的内分泌,进而影响整个精神心理活动的节奏,一旦持续时间长了就会有问题。
其次,双相患者要避免做目标导向太强的工作,例如主导重大任务的组建,成就一番事业等等,因为这样需要过度调动,一旦过度调动,就可能带来麻烦,如导致病人的不稳定。
我一直在推广认知行为治疗,因为单独用药物治疗是不足以治好一个精神心理疾病的,还需要加上心理治疗,而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是最符合我们的习惯和特点、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应对策略就是增加人际互动,获得一些情感支撑和社会支持。我们需要从周围人中获得更多的安慰、支持、关心,争取更好的人际氛围或人际环境,来保持节律的稳定,保持生活的规律,避免过大、过强的压力以及过久的秩序。
我们大多没有精神心理疾病,但我们就是心理健康状态者吗?你曾经出现过心理不健康或者边缘状态吗?
心理健康的维护从何时开始
新冠疫情让全社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好几个台阶,那么,心理健康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维护?出了问题再去处理来得及吗?国家十九大开始关注心理健康,讲“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其实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讲健康是指的躯体疾病,没有躯体疾病就叫健康。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似乎很多人并不能体会到快乐了,这是为什么呢?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第一次考虑人生、死亡、意义、朋友,是什么时候呢?是13岁、14岁。而13岁、14岁的我们在忙着中考,高考。老师说不要想,父母说不要想,进大学去慢慢想。遗憾的是,进了大学我们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失去了节奏和目标。
考上大学就OK了吗?大学仅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如果从中小学就把学习动机给破坏了,我们能坚持20年的学习吗?完全不可能。
我们要学习什么?
学习学的是什么?二三十年前,社会强调要学知识,后来发现高分低能不行,除了知识之外还要有技能,所以我们基本上学的是知识与技能。那这足够了吗?其实社会上更成功的人往往都不是最聪明顶尖的一批人,他们缺什么呢?在我看来,知识与技能只占到学习的一部分,可是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知识和技能上去了。
我们第二要学的是人际交往,学会与人打交道。自负地攻击别人、指责别人,会导致糟糕的人际氛围。但如果一味地退缩去保护自己,人际氛围同样会被挤压得没有空间。如何与人打交道?既不打压别人,也不受人欺负?这是要不断尝试并调整才能学会的。也许会有人说,人际交往是学会当领导、带领团队,而我理解的人际交往更多是学会被领导,因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被人管,学会被领导,才是人际中最重要的内容。
除了人际交往之外,还要学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不是指几点起床、几点上学,而是指自我的目标和定向。图中的“灵魂八问”,问的就是你们是不是了解自己。你的目标导向和定向到底是不是恰当?你学的专业,是你自己选的吗?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行动?你今天为明天做了什么准备?以往埋头拉车,很少抬头看路,沿着惯例往前走基本没什么大的错误,但一旦遇到问题,你就需要反省之前走得对还是不对,也许走偏了的话,埋头拉车越努力,就走错得越远、越糟糕。因此我们需要调整状态,选择正确的方向。
我们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智力因素,但其实成功与否,更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我们起到了动力、定向、巩固和弥补的作用。在教育学里有个“第十名现象”,指排第十名的人常常会走得更高、更远,因为他有足够智商,也有足够精力去调整自己的非智力因素。
那么,你们对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有没有加以培养呢?你把人际交往和自我管理当做需要学习的内容了吗?从现在开始,用大学时间来完成对自己的锤炼,到毕业的时候让自己留下的全是能力,让所有失败的经历一笔勾销。记住,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至关重要。
我非常不愿意看到,到我们这看病的都是好学生,为什么呢?看看这张图中竖立的直线,每条直线都在拉长,而出问题的这条红线异乎寻常地长,这种异乎寻常就脱离了现实,让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成就所蒙骗,以为做了就能够更好、再更好,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那句话给我们送来了很多病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让人产生了对自己的评价:“你必须”、“你应该”,可是任何事都“必须”、“应该”完成吗?当逐渐脱离现实以后我们就会出问题了,等到发现问题后,又会回头自我贬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即便自己已经非常成功了。所以如果不能恰当地评价自己,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一个失败的开始。
我们要去回答“三个W”:你是谁?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准备怎么走?从现在开始,搞清楚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怎样让自己的目标形成串联,避免走成这样的这种运动轨迹:
如果你的子目标服从总目标,逐渐积累,就不会发生布朗运动。虽然绝对一条直线是不可能的,我们总会有点波折,但是及早探索、恰当定位,就会避免很多麻烦。
所以在座的同学们,你们除了要学知识和技能之外,更要关注心理健康的建设,这也是享受生活和享受人生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只要不断地去探索和调整,就一定可以完成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建设,避免进入各种治疗的机会。
当然,心理咨询其实是个很好的方法。你们跟别人说“我建议你做心理咨询”,我估计很多人会回答“你才有病呢”,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心理咨询帮助的对象是有困惑的正常人。其实,即使是患了焦虑和抑郁,同样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患者接受恰当治疗。而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发生。我们不希望它发生,但如果真的发生又处理好了,也未见得不好,危机过去以后可能成长得更好。我们希望能获得帮助,那么借助心理咨询的帮助,就长得更坚强,走得更平稳,这就是我们希望的事情。
我今天讲的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谢谢。
来源: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愿你心中有梦,眼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