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
心理学堂


图片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想对朋友吐槽,寻求一下安慰,却被一句“多大事儿啊”轻轻揭过,仿佛心中波涛汹涌的痛苦没有激起丝毫涟漪;

或者在安慰朋友时,深感词不达意,只能说上一句“没事的”,无力又无奈。

其实,恰当的安慰需要一定的方法。

所以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害安慰排雷表,和大家一起体味安慰的艺术,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构建起更加舒适的人际关系。



图片


雷点1

“快别难过了,多大点事儿啊!”


图片

有害原因:否认情绪的合理性。


此句有害安慰常见于当你想要向朋友倾诉伤心事,却被朋友一句话给堵了回来时,不仅没被安慰与治愈,还可能会更加郁闷。这种说话方式让人认为自己的情感不被理解与认同。


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一个词——情感验证(emotional validation)

情感验证是一种对自身“存在合理性”被承认以及被理解的本能需求。无论自己的感受被赞同与否,我们都希望它至少能被看到,希望自己的情绪被感受到,被允许存在。

当获得来自自己和他人的验证时,人们会有一种“我可以这样想/这样觉得”,以及“我的情感是值得存在的”的感受

当一个人的内心体验得不到验证时,他会对产生对自我的怀疑,给自己戴上一系列负面标签,或是干脆全盘否认自己的内心体验。

所以当别人向你倾诉伤心事时不妨使用“确认”技术,来表示对其情感的回应,让ta感觉到自己的感情被尊重。

这里的“确认”(Validation)指的是,对一个人的内部体验表示了解和接受(Hall, 2014; Roemer et al., 2008)不论是什么样的情感体验,也不论自己对对方的这种内部体验是否认可,至少,我们承认这种内在体验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对方有理由、有权利作此感受。


这时我们不妨试试这样说:

“我知道你一定很难过!”

“你这种感觉是正常的。”

“这种情况换了谁都会难受的。”


雷点2

“我早就知道会这样子


图片

有害原因:“马后炮式”发言,指责对方,抬高自己。


此类发言哪怕本意是想安慰对方,但却有指责与说教的意味,挫败感随之而生。

不仅不容易让对方感到被关心,还有用ta的错误和痛苦来体现你的正确与聪明之嫌在说这种话时,你首先考虑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

但如果我们真的关心对方,“自己是不是对的”已不再重要,倾诉者所需要的,是共情与体谅。在悲伤之余,倾诉者还要面对这种批评式的评判,内外的双重压力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进一步恶化。


试试这样说:

“变成这样肯定也是你不愿意看到的。”

“没关系的,谁会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呢,换个人做也不一定做得比你更好”。


雷点3

“我比你更惨……”


图片

有害原因:转移焦点,没有给予对方足够的关注。


很多人可能认为“比惨”能让朋友好受一些,实则不然。

当朋友向你倾诉时,ta希望你能看见、承认、关注ta的痛点,ta希望你给予ta的痛苦以足够的重视,而不是“比惨”,转移焦点,这仿佛是在说:你的痛苦其实不算什么。


不要长篇大论地谈论自己的经历,要静静地倾听ta的故事,让ta尽情吐露出内心的苦楚,让ta成为对话的主角。

“当人们感到痛苦想找人倾诉时,一般处于兴奋状态,他们常会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伤心事,这时我们最好不要马上发表看法,不如当一个听众,让对方将心里的不快发泄出来。很多时候,人们诉苦为的仅是让他人理解自己,让自己不再孤单地承受痛苦。这时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安慰方式。”


这时,你甚至不需要说出安慰的话,只需在ta身边,陪伴ta,倾听ta,在这一刻走进ta的世界,ta就有可能从情绪中走出来,收获健康而有力量的内心。

正像Carl Rogers说的,“Many years ago, I realized how powerful it was to listen to a person”。


雷点4

“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


图片

有害原因:否认他人经历的独特性。


过早地说“我完全理解你”“我懂你”这些话容易让人觉得虚伪。人类的悲欢并不完全相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人希望自己经历的独特性被忽视。“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精确地、完全地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事。所以,不要脱口而出“我完全理解你”,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情,而是在抹杀个体的独特性。


你可以这样说——

“你真的很不容易。”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情况不完全相同,但多多少少能理解你的感受。”


雷点5

“你应该按我说的……”


图片

有害原因:急于解决问题,忽视情感需求。


没有人会喜欢被说教,尤其是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当我们在听到他人的伤心事或麻烦事时,可能会热切地提出建议来帮助ta,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足够地了解ta的处境与需求。


与他人共情,并不一定意味着你要承担着解决ta的困扰的责任,ta找你倾诉也不一定是为了想要你的建议。

人们的需求包括内容信息的需求和情感需求。人们在沟通时,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想找个人给予自己情感上的接纳。

一味地输出自己的观点,一味地给出自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案,本质上是在否认他人的情感需求,否认他人宣泄负面情绪的价值。

比起急于给出建议,不如让ta感受到你会一直在那里陪伴ta,支持ta,给予ta能自己走出困境的力量。


试试这样说——

“无论你想做什么,我都会陪着你。我相信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你最需要的。”

“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挺麻烦的。”

“这个确实挺困难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对你最合适,但我愿意陪你一起想办法。”


     归根结底,有效安慰最基本的元素是共情。共情,是一种复杂的、要求苛刻的、坚定的,同又敏锐与温柔的与人相处的方式。


它意味着进入到他人的私密的感知世界并彻底融入其中。它涉及到一种敏感的察觉,察觉到每时每刻他人的内心中持续变化的感觉的涵义。

它意味着短暂地活在ta的生活中,巧妙地在其中活动,不做任何评判,察觉到他几乎没有意识到的涵义,但不试图去揭开ta完全没意识到的情感,因为这样做会让ta感受到一种威胁。

它还包含了传达你对ta的世界的感觉,当你用新鲜和不害怕的眼睛看待使ta恐惧的那些部分。同时,它意味着不断向ta确认你察觉到的是否准确,并同时被ta的反馈所指引。

在ta世界中,你是一个好伙伴,能指出ta所体验的流动的一些可能涵义。你帮ta聚焦于这种有用的参照物,为了让ta更完整地体验到这些涵义,并在这些体验中前进。


不带偏见地进入ta的世界,这代表着放下你自己。只有对自己有足够安全感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你知道你不会在别人的陌生或奇异的世界中迷失。同时你也能在想要回归自己的世界时,轻松地回归。

但是,无论你懂多少种安慰他人的技巧,无论你有多么高超的说话技术,要始终记得,安慰、治愈他人最好的药方是你的真诚与善良。

如果你仍对如何有效地安慰他人感到困惑,没关系,只要你怀着善良的心,即使笨拙,ta也能感受到你的善意与温暖,慢慢走出自己的情绪,对你心存感激。

相反,如果你不是以真诚善良为出发点,那在给自己带来精神内耗的同时也是在伤害他人。


共情是安慰的秘方,也是追逐和谐人际关系的燃料。人人皆有伤心时,安慰的意义,便是让独立的个体,在互相共情之中建立起特殊的联系,得以在纷杂社会之中悠然自处。


好了,安慰他人你学会了吗?下次记得别再说“没事儿,会好起来的”。


当然,笨拙也无妨,你的善良,便是能照亮他人的一道光。


参考文献:

【1】 Hall, K. (2014). Self-Validation: Learn to accept your internal experience and build your identity. Psychology Today.

【2】Roemer, L., Orsillo, S. M., & Salters Pedneault, K. (2008). Efficacy of an acceptance-based behavior therapy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Evaluation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6(6), 1083.


返回原图
/